聊城大無縫鋼管廠又將遇到漲價難以為繼的問題。一旦PPI到頂后,工業品價格繼續大幅調整,鋼鐵和煤炭作為“接盤俠”的壓力將成倍放大。從今年前兩個月看,原材料進口量價都堪稱瘋狂:進口數量方面,鐵礦石同比增長12%,煤炭增長48%,鋼材增長17%,原油增長12%;均價漲幅更為驚人,煤進口均價上漲1.1倍,鐵礦石上漲80%,原油上漲60%。目前,鐵礦石港口庫存已達1.31億噸。
接下來,能繼續漲價去產能嗎?看看目前的格局,再看看上面的數據,恐怕很難。值得欣慰的是,將處置“僵尸企業”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“牛鼻子”,已經成為今年去產能的重要思路。市場各方也期待去產能過程能真正確立市場經濟意識,算算國家經濟的大賬,而不是用具體數字“去產能”。這幾天,鋼鐵、煤炭、有色等工業品價格出現大幅調整,而券商研究員們對2月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(PPI)是否見頂也爭論不休。因為,如果PPI真的到頂了,將對鋼鐵和煤炭這兩個重點領域去產能帶來新的難題。 雖然經過一年奮戰,鋼鐵和煤炭兩個重點領域的去杠桿并沒有取得顯著進展: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僅僅下降了0.95%,仍然高達69.6%,而煤炭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也仍在67%左右。眾所周知,一個企業背負過高的債務,就是在透支未來,而鋼鐵、煤炭等過剩行業中不僅國企最多,負債也****。2016年,在房價飆升和去產能的推動下,工業品價格上漲,帶動實現了全行業的盈利,而且順利實現了“漲價去庫存”的罕見成功:2016年,聊城大無縫鋼管廠統計鋼鐵企業累計盈利303.78億元,而上年同期為虧損779.38億元;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從2015年的440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950億元,利潤增長近510億元。但是,如果我們刨除國家補貼去產能職工安置的1000億元,刨除鋼鐵行業用來還貸的891億元,鋼鐵和煤炭兩大行業對國家的貢獻仍難言“正收益”。同期,因為鐵礦石和煤炭進口導致國外四大礦山2016年的凈利潤飆升,有預測認為其至少達130億美元,約合人民幣900億元,可見利潤大頭都被這些海外礦山巨頭拿走了。
顯然,聊城大無縫鋼管廠位列“三去一降一補”五大任務之首的去產能,雖然數字指標完成了,但更多是部分停產、半停產的無效產能,而對鋼鐵行業影響****的“僵尸企業”和“僵尸產能”,還沒有全面處置,行業去杠桿的目標幾乎完全沒有觸動。這種“隔靴搔癢”且被國外礦山所利用的局面,對于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,甚至可能是一種傷害。